☆喜歡就追蹤分享起來吧☆
【Tanamun:正義的原則】
Tanamun,我們來談談被歷史試驗的台灣社會。這麼說似乎很矛盾,但最近一個月裡,我們從加分政策的貼文討論裡,看到很多人將加分政策異化為原住民族補助「事件」、而非中華民國整體補償意涵轉化的政策連續性,我們的「歷史」仍被排除為他者的歷史。
也不是要排擠那些相對而言感到被剝奪的非原住民社群,或者否定他們因此產生的創傷經驗;只是很弔詭的是,夾在被決定的國家政策、與被要求出示夠格身分與足夠弱勢的原住民個體之間——甚至因為被剝奪感而忽略持續性的、系統性結構性的創傷經驗的我們——那種「我沒問過你的意見、我也不在意你的體系,但我就是要你像我想像的一樣好」的父權式國族認同的幽靈,就是我們的日常。
不。我們不認為創傷經驗可以攀比。可是當某些人試圖簡化我們的臉孔,不管是指責我們福利太多的援助民、或者番仔或者將自己對政策的不理解,轉換成對族人個體的偏見與歧視言論;我們必須要再一次指出:身為國家與體制壓迫底下的倖存者,我們的集體敘事永遠不只是關乎個體,而是關於我們如何倖存,如何不能倖存的困境。我們如何發聲、為何發聲,都不會因為誰如何想像我們的面貌與狀態,而委屈求全,去扮演「滿足於中華民國的乖乖牌」或者「跪地乞討的受害者」,我們只能代表我們自己,台灣社會必須要認知的,是如何打破持續不正義的僵局,是看見以主體發聲的原住民族人追求的目標——在你們用你們對錯誤國家政策的憤怒加諸我們以前。
集體的創傷經驗如何被療癒,需要的是社會整體一起面對不正義的現況,在這之前被考驗的,不只是被加分的原住民族人,也包含沒有被加分的非原住民,比如加分政策讓原住民族無可選擇離自己的部落文化更為遙遠,這個教育體系本身就不正義,遑論公平。
被考驗的,不是台灣社會如何面對加分的比例,而是正義的原則。
#Tanamun
#正義的原則
背景音樂:
巴奈,<你知道你自己是誰嗎>
-----
厭倦都市雜音,
來聽月亮說話。
#Buan #Buanistalking
#月亮說話 #月亮曆
#來追月亮囉
#語錄 #藝術 #文字
#文化 #文學 #原住民